当前快播:一个家庭最大的灾难:缺席的爸爸,焦虑的妈妈,养出失控的孩子
校长传媒 2023-05-19 06:08:12

现在的孩子,主要活在“妈妈的世界”。有一项调查显示,55.8%的家庭中,日常陪伴孩子的都是母亲。父亲陪伴较多的仅占12.6%。父亲在工作日陪伴时间为2.9小时,远低于母亲的4.6小时。

缺席的爸爸,是孩子教育上的悲哀,也是一个家庭深深的遗憾。不得不承认,现在孩子出生后,几乎所有的事情都给了妈妈。


(资料图片)

1.孩子刚出生,每隔几个小时就要喂一次奶,妈妈都熬成了熊猫眼,爸爸却在旁边呼呼大睡;

2.上了幼儿园,孩子想要跟爸爸玩,却被爸爸往旁边一推:“乖,去找妈妈,爸爸上班好累。”

3.上了小学,每天陪娃写作业都跟打仗一样,妈妈经常气得血压飙升。不经常辅导孩子的爸爸,却突然跳出来:“就不能好好教吗?至于把孩子逼成这样吗?”

4.到了青春期,孩子开始叛逆,跟家长对着干。妈妈急得团团转,爸爸又总在忙,孩子的问题越来越严重……

01

完整的家庭教育,缺一不可

孩子的成长中,父母各自肩负着不可替代的使命:

母亲的爱是走向融合。决定了孩子最初的世界认知,妈妈有爱,孩子就觉得世界是有爱的;妈妈在孩子面前是忧郁焦虑的,孩子就会觉得世界是灰暗的。

妈妈在孩子0-3岁给予孩子的安全感,也决定了孩子一生与外界的情感链接模式。

父亲的爱却是走向分离。它带给孩子成长中所需要的心理力量、与对真实世界的感知。爸爸的男性特质,教会孩子生活规则、界限,更重要的是,教会孩子抗挫折、坚强,成为生活的强者。

父母不同的职能与特质,组合起来就是孩子健康成长所必需的完整教育。

只有父亲和母亲的参与是完整的,孩子才能在家庭中找到清晰的定位,以健全的方式朝社会化发展,更好地成为他自己。

当父母某一方功能缺失,容易出现叛逆、厌学,拖延,沉迷游戏等“熊孩子”问题,甚至会让孩子患上“父爱缺乏综合症”:

产生性别认知障碍:男生性格过于阴柔,女生成为“假小子”;

产生性格缺陷:如自卑、敏感、怯懦,意志力薄弱等;

更容易产生情感障碍:如抑郁、焦虑、缺乏安全感;

产生身体发育障碍:孩子的身高、体重、动作及反应速度均要比同龄儿童落后一大截。

孩子成年后,这些心理缺陷极大可能发展为“啃老”、“恐婚恐育”等严重心理障碍,将原生家庭的阴霾延续到自己的下一代。

02

做爸爸,是一份无法取代的工作

工作固然重要,但是长远来看,爸爸这个身份,才是一辈子的工作,并且无人可以替代。爸爸的陪伴在孩子的每一个阶段都至关重要:

0-3岁:语言发展期,父亲参与越多,孩子语言能力提高越快。原因是爸爸不会经常说宝宝语,使用的是成人语言,更能刺激语言的发展。

3-6岁:能力发展期,孩子开始模仿。爸爸身上的男性特质,是孩子的重要榜样。爸爸的言传身教,能够帮助孩子认知世界真实的模样,分辨善恶。

6岁之后:孩子开始上学,所面对的环境会比6岁之前复杂,需要学会如何面对困难、抵抗挫折。更重要的是爸爸要发挥“规则”作用,让孩子懂得自控。

不仅仅在人生中重要的时刻,其实孩子的每一次成长,每一次进步,都需要父母双方的积极参与和正确引导。

作为爸爸,不要忘记自己做父亲和丈夫的责任,工作以外的时间,尽量多的留给家庭,留给伴侣和孩子。

因为,那将成全一个孩子的成长,成就一个家庭的幸福。

03

如何给孩子完整的家庭教育?

只有父母的参与是完整的,孩子才能在家庭中找到清晰的定位,以健全的方式朝社会化发展,更好地成为自己。

可是多年来,大多数家庭都曾陷入过这样的误区:

紧张的妈妈觉得爸爸什么都做不好,让爸爸陷入了“不会带娃→妈妈不放心让爸爸带娃→不会带娃→妈妈不放心…”的怪圈,同时孩子也非常容易出现问题。

那么,想要解决“隐形爸爸”这个育儿难题,母亲是至关重要的角色——她既是接纳者又是协调者与驱动者。

从紧张的关系里抽身,从根源去理解丈夫对于育儿的手足无措。接纳丈夫的矛盾,帮助、引导着丈夫一步步真正回归家庭。

妈妈可以这样做:

1.走出焦虑,给丈夫足够的信任与支持;

2.循序渐进,让丈夫参与孩子教育,发现育儿乐趣;

3.放手放心,给丈夫与孩子自由的相处模式。

爸爸可以这样做:

1.养成陪伴的意识

每周主动规划出专属的家庭时间,不再用“忙”做借口。

2.学会陪伴

发挥爸爸天职,多和孩子分享沟通,陪孩子参与亲子游戏、亲子运动。

3.陪伴,质比量更重要

和孩子一起做有意义的事情,20分钟的有效陪伴远比3小时的心不在焉更有价值。

来源|明教育,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。

延伸阅读:

俞敏洪|家庭教育抓三点:人品教育、心情教育、鼓励教育!

孙隆基|中国家庭教育误区:将儿童当作成人,却将成人当作儿童!

家庭教育的三个关键:陪伴、阅读和习惯

李玫瑾教授家庭育儿精选126篇!(视频),推荐收藏!

李玫瑾150分钟精彩演讲,家庭教育真知灼见值得听10遍!

李玫瑾家庭教育讲座合集(音视频共200集)

李希贵讲透家校共育:教育学首先是关系学

改变教育,从这里开始——校长传媒(我们唯一的微信号xzcm888

第一时间获取教育行业最新资讯和深度分析

分享“教师卓越发展智慧”与“学生健康成长方案”

有教育的地方就有我们

投稿邮箱:

xiaozhangchuanmei@qq.com

热门推荐

猜您喜欢